當前位置: 首頁
日期:2025-06-12
點擊:2305
為挖掘非遺助力鄉村就業的實踐經驗,探尋傳統工藝賦能弱勢群體發展的路,2025年6月9日,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濱河家園四村村委會,我院師生對麻繩非遺傳承項目展開深入采訪。此次采訪聚焦鄉村中老人、殘疾人等弱勢群體,他們在麻繩非遺工藝傳承與發展進程中,實現再就業,重拾生活信心。采訪團隊與非遺傳承人、就業村民深入交流,了解項目運作與就業幫扶實效。
一、麻繩非遺:鄉村就業新引擎
傳承人丁玉鳳師傅介紹,麻繩工藝歷史悠久,經代代相傳保留諸多傳統技法。過去,受市場沖擊與傳承斷層影響,發展遇阻。近年,借非遺保護東風,結合鄉村就業需求,項目重煥生機,其麻編保護基地已吸納周邊多名老人、殘疾人就業 。
二、弱勢群體:就業路上的堅守與成長
采訪中,張奶奶分享:“在家沒事干,來這編麻繩,能掙點錢,還能跟鄰里們嘮嘮嗑。”因腿部殘疾行動不便的丁師傅也表示,自從在這學手藝,靠雙手掙錢,“感覺自己有用了,生活也有奔頭” 。她們雖學習慢、體力弱,但憑借耐心與努力,熟練掌握技法,用成果證明價值。
三、多方助力:筑牢傳承就業根基
當地政府為項目提供場地、資金支持,搭建展銷平臺;非遺保護機構開展培訓,提升從業者技能;愛心企業合作訂單,保障產品銷路。多股力量匯聚,讓麻繩非遺傳承與鄉村弱勢群體就幫扶深度融合。
四、未來展望:拓寬非遺就業之路
談及未來,丁師傅規劃進一步拓展產品線、加強電商合作,讓更多人了解麻繩工藝,吸納更多鄉村弱勢群體就業。“希望這根麻繩,不僅傳承技藝,更成為鄉親們的‘致富繩’‘希望繩’ 。”
麻繩非遺傳承項目,為鄉村弱勢群體開辟出一條就業增收、自我賦能的新路徑。傳統工藝與民生需求的交織,正書寫非遺助力鄉村振興、溫暖弱勢群體的動人篇章,期待其持續綻放光彩,帶動更多人擁抱美好未來。(商學院新聞媒體中心)
【責任編輯】劉向陽 王昱官